錨定目標 加速構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
久久為功、善作善成。
2024年的大同,“融入京津冀、打造橋頭堡”重大戰略深入實施,高質量發展步伐沉穩有力,全方位轉型向縱深推進,轉型“四步走”邁出堅實第一步,一條產業優、質量高、效益好、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在云中大地鋪陳開來。
人們欣喜地看到:全面推動與京津冀的政策銜接、產業對接、項目承接、人才連接,已開工項目101個;晉北新能源基地落地開工,綠色能源產業持續壯大;成功獲批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;大同黃花榮登“區域品牌傳播影響力百強榜”,全產業鏈產值突破40億元;集大原高鐵通車運行,全面融入全國高鐵網……
從春天出發,向未來奮進。2025年的大同,將錨定“跨入第一方陣”總目標,持續深耕“四大賽道”,以新質生產力為突破點,以重大項目為支撐面,以民生福祉為落腳點,全力構建具有大同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。
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
以新質生產力重構產業坐標
推動傳統能源與新型能源統籌發展是大同發展優勢所在,也是轉型重點。今年,大同將“以能為基、以算為核”,協同布局傳統產業、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,統籌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,全力培育資源型經濟轉型新動能。
逐“綠”而行、向“新”而動。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,積極推動潘家窯、大西莊2座資源接續煤礦完善手續盡快開工,確保全市煤炭產量穩定在1.5億噸以上。在加快新能源發展方面,加快晉北新能源基地建設進度,積極推動大唐中聯等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,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為供應主體、化石能源為兜底保障、新型電力系統為關鍵支撐、綠色智慧節約為用能導向的新型能源體系。同時,加快能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,推動海博夏初二期、陽光電源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,大力發展電子信息、裝備制造、換電重卡、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,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。
算力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。圍繞環首都太行山算力中心城市建設目標,大同同步在規模、結構、鏈條上發力,加快推進秦淮10期、抖音2期、中聯3期、秦云超級能源綜合體等在建算力中心項目建設,力爭年用電量突破60億千瓦時。而拓展算力上下游產業,加速推動中聯聯志、寧暢科技等服務器制造項目投產達效,構建全鏈條產業生態,更是箭在弦上。
綠色低碳產業、低空經濟、大健康產業也將成為2025年大同發展重點方向。
——做大綠色低碳產業。以建設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為引領,加快推動中能建煤矸石綜合利用、華瑞建材等項目建設,著力構建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體系。
——做強低空經濟和通航產業。加快火山飛行營地、產教融合實訓基地、平型關和南六莊通航機場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,培育具有大同特色的低空經濟品牌。
——做精大健康產業。聯合山西大學推進生物醫藥大健康省實驗室建設,推動產業鏈向高質高端高新方向發展。以道地藥材恒山黃芪為重點,研發具有地域特色的“藥食同源”產品,推動產業由以藥品為主向保健品、美容品、營養品拓展。
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,大同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視科技創新。“晉創谷·大同”自2024年4月啟動以來,已引入落地項目32個,逐漸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“新引擎”。在此基礎上,大同將強化園區平臺產業集聚力,統籌推動“晉創谷·大同”、綠電園區、國際合作園區、省級消費品特色園區“一谷三園”建設,尤其“晉創谷·大同”聚焦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新能源及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,力爭入駐企業、科研團隊達到70家,標準化廠房使用率動態達到70%左右。
項目之“進”夯實經濟之“穩”
在鍛長補短中重塑發展優勢
2月6日,大同經開區掘錨一體機智能制造和軸向磁通電驅動系統總成、新榮開發區服裝制造等8個項目在活動中集中簽約,吹響了新一年經濟“開門紅”的征戰號角。
今年,該市將深入開展“重大項目建設年”行動,抓好226個省市重點工程年度建設項目,加快推動大同繞城高速公路陳莊至肥村段工程、國道109線和208線大同過境公路改線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。與此同時,強化“鏈主”引領、“鏈核”培育、“鏈上”協作模式,開展“政府+鏈主+園區”招商,推動省重點產業鏈鏈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310億元以上。
夯實出口基本盤,挖掘進口增長點。今年將建強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,優化京同供需互補結構,積極推動云州黃花、陽高杏果、廣靈小米等特色農產品開拓北京市場,扶持“天鎮保姆”“廣靈巧娘”等特色勞務服務擦亮金字招牌。進一步完善京同產業協作機制,把大同建成北京資源外溢的“洼地”。積極發揮大張和集大原兩條高鐵“大動脈”的引流作用,推動大同與全國更多城市實現“一車直達、當日往返”。
《黑神話:悟空》爆火、“佛小伴”“流沙冰箱貼”等文創產品備受游客喜愛……2024年,大同文旅市場火爆出圈,大同文旅品牌叫響全國。今年將繼續以龍頭景區為引領,加快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深度挖掘雕塑、古建、長城、火山等文化和自然資源,發展自駕、康養、冰雪等多元業態。此外,以游客滿意為中心,加快塑造旅游服務新品牌,加強旅游景區、商業集聚區外語標識導覽牌、外幣兌換、境外銀行卡受理終端等設施配套,培育“長城人家”“桑干人家”等民宿品牌。
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、穩定器和轉型引擎。今年,將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,積極推進糧食增產,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15萬畝,加快特優農業發展,確保糧食總產量達到26.1億斤以上。同時,進一步推進農林牧漁協同發展,推動農業生產、加工、銷售、服務一體貫通,加深農業與工業、服務業的融合。
用心用情用力改善民生
在轉型大考中書寫幸福答卷
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市,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全線貫通,云州區“‘頤養工程’探索農村養老新路子”入選第五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,建成智慧城市操作系統、數字孿生可視化系統以及14個應用服務模塊,改造戶廁1100座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全覆蓋……
“我們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,努力讓群眾笑容更多、心里更暖!”2025年,大同市將“民生溫度”作為城市建設的核心標尺,加大民生保障投入力度,讓“民生溫度”更加可感、可及。
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。今年將加快實施同煤快線西段、平城街西跨橋、職教城配套道路等續建工程。大力實施城市公共衛生間新建、改造、提標行動。積極開展城市體檢,進一步完善雨污分流管網,統籌推進老舊小區建設和物業服務水平提升。加快公園城市建設,持續推進口袋公園、小微綠地建設,修復提升城市生態系統。
鞏固“大同藍”、提升“大同清”、厚植“大同綠”。今年將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攻堅,確保空氣質量保持全省第一。加快推進全國首批市級水網先導區建設。加大桑干河流域生態修復力度,確保“一泓清水進北京”。做好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后拆除復墾工作,扎實推進國土綠化、“三北”工程晉北地區高原風沙源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建設,持續夯實生態底色。
就業是最大的民生。今年將以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建設為牽引,加快業態由數據呼叫、標注等基礎崗位向數據審核、清洗、建模和人工智能程序設計等高技術崗位延伸拓展,力爭2025年新增線下就業5000人。此外,發揮好“農業、文旅、數字服務業、手工業”等四大渠道,推動“廣靈箱包”“云岡親人”“北方好焊”等品牌化、規模化發展,帶動更多群眾就近就地就業。
聚焦“一老一小”,提升民生幸福。今年將推動養老服務擴容提質,落實好用地保障和配套建設資金,完成平城、云州、新榮公辦養老機構建設任務,發展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,推進城鎮社區幸福養老工程和縣域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,新增護理床位1000張。深化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,著力創建“青年向往之城”,讓青年與大同共成長。(李強 彭國強)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